如何把握用户需求(上)

| 2012年12月6日星期四
做产品的时候,我上回书说到,逻辑是可依赖的。做产品经理,只有两件重要的事情,一个是需求,一件是易用,绝没有第三件。所以,做产品经理是个很简单的工作,尤其是,当你用过很多产品以后,把握易用性并不难。

难在把握用户需求。但是,把握用户需求这件事,有50%是不困难的——我假设有50%的产品,你自己本身就是用户,有50%的产品,你自己不是目标用户。而你自己本身就是用户的那50%很容易把握。

好多人都有给别人说媒的经验,必然心有戚戚焉,自己去相亲,喜不喜欢,一目了然;给别人做媒,90%都铩羽而归,人家白富美,你凭什么不喜欢? 自己是自己产品的目标用户,跟自己去相亲,是一样一样地。

当自己是自己产品的目标用户地时候,你不要听任何人的意见,你把自己的产品,跟所有竞争对手放在一起比一比,易用、性能、功能随便一比较,就能得出结论。什么焦点小组、问卷调查、专家访谈——滚球蛋。 不论你是多么特立独行反革命装逼,你在社会中长大,你永远不是一个人,你是一类人。

当然,上述这个逻辑,对自恋狂和弱智例外。

逻辑没死

|
最近越来越多听到的一句话,就是逻辑没有用。比如做产品的,就喜欢说,逻辑没有用,要看用户实际反馈;做投资的就说,逻辑没有用,要看是否已经证明了具备盈利能力;做经济的人就说,逻辑没有用,股市的好坏有很大的偶然性。

我终于知道为什么近代中国每况愈下,日薄西山了,原来都是这帮孙子搞的鬼。

我不用实证也知道,用80斤大铁锤砸在你脑袋上,你不死就是重伤,因为我有逻辑;我不用实证也知道,失去民心的统治者,早晚会完蛋,因为我有逻辑;我不用实证也知道,如果中国的优秀人才继续以当前的速度流失下去,那么不论你人口基数多大,再过100年,我们也不可能超越美英帝国,因为我有逻辑。

逻辑从来都是有用的,就像枪从来都可以杀人一样,不会用枪的人,或者忘记拉开保险栓了,就叫嚣枪有时候是不能杀人的,这才是可笑的。

产品能否可能成功是有逻辑的,我们有时候判断出错,是因为自己逻辑不严谨,自动忽略了若干大前提,无关逻辑本身。我们在失败中学习,学习的是如何修正自己的逻辑,找出自己推理过程中的漏洞,而不是事实本身。风险投资也好,股市也罢,也永远是遵循逻辑的,只不过由于整个逻辑的影响因素太多,你很难遍历罢了。但因为这个,而否定逻辑本身,就是否定了自我学习和认知,这才是真的入宝山空手而归。

逻辑是现代科学的基础,你们享受着现代科学的豪车、别墅,却在背后偷偷说着现代科学基础的坏话,真你妈是一群白眼狼。

需求第一

| 2012年11月24日星期六
终于决定放弃豌豆荚,投向腾讯的怀抱了,这么小一个决定做的非常踌躇。
一方面,我相信豌豆荚没那么流氓,不太会做坏事;另一方面,相比较之下,我更喜欢豌豆荚小清新的精致感;还有,我更喜欢专注的企业

不过,还是要放弃豌豆荚了,因为面对需求,豌豆荚连续的让我失望:
失望一:豌豆荚不能识别Kindle Fire HD,腾讯可以
失望二:豌豆荚不能帮我Root,腾讯可以
失望三:豌豆荚不能帮我刷机,腾讯可以
失望四:豌豆荚不支持下载离线地图

小清新和专业感(觉),并不能解决专业的需求。我起码算个IT人,也是刷的了Rom,翻得了墙的人,都觉得不胜Android之烦。凡是用Android的人,大概有3个核心需求:

  1. Google服务,反正我周围有一批这种人,那么不能Root,不能刷机,就远离了这批人的需求
  2. 装自己喜欢的很多软件:我觉得这个领域包括91在内都做得不好,尤其是筛选机制很差,导致很多有广告、偷流量、有插件的东西泛滥,推荐机制应该是最核心的机制,也做的不好。
  3. 听音乐、看书。这点QQ也有先天优势


比较下两个软件的主页,就知道对细节和用户需求的把握相差多远。空洞的只是好看,解决不了问题。


智能电视机、研究院和小乌龟

| 2012年11月5日星期一
有只小乌龟,我养了3年了,实在是太大了,小盒子放不下了,又不忍心吃掉伊,于是,酝酿了下情绪,放到小区中心的小池塘里去,美其名曰,放生,还努力做出一副酸酸的表情,有点生死离别的氛围。我郑重的、轻轻的放下小乌龟,等着他恋恋不舍的回头望我一眼,它回头了,果然回头了,是惊慌失措的回头望了我一眼,以超龟速同时向前和向下方向游去,1、2、3我眼睛还没来得及湿润,它就消失了。于是,我迅速得出两个小乌龟定理:

  1. 当你觉得你在对小乌龟好的时候,小乌龟未必这么想,可能连这种感受都没有
  2. 小乌龟认为,自由的更广阔的空间,比衣食无忧要好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小乌龟讲完了,开始讲智能电视机。我觉得智能电视机这玩意儿,会成为一个大坑。联想啊、TCL啊都开始往这坑里面跳,我判断那是相当危险,有两个原因,
第一个原因是方向不清晰,就开始跳,赌的比例很大。我个人的推断是电视将退化成显示器,而不是前进成电脑。理由是平板电脑、手机、电脑本身有足够的计算能力、存储能力和控制能力,缺少的是显示能力。未来电视机的方向,是提供多种连接方式的超级显示器:wifi、蓝牙、HDMI等。而电视机前进3步,分别做存储、计算和互动体验,太难。电视机如果退一步,形成完美互补;进三步,就进退维谷。
第二个原因是没有核心技术或者其他核心能力,仅仅靠集成想上位,难度很大。换句话说,即使电视机前进一步形成智能电视这回事儿了,靠这种粗俗的集成(我是不是想说粗放?),是没有意义的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哦,今天话痨了,因为坊间传闻盛大研究院裁员之类的事情,想说两句感想。
1. 我认为优秀的技术是可以在研究院里面搞出来的,比如贝尔实验室,但是优秀的产品在研究院这些地方做不出来。盛大估计想学搜狐误打误撞一个搜狐输入法,想学奇虎误打误撞一个360,咳咳,反正古人有说守株待兔的故事,听不听在你了.
2.在温室里,不管什么样的好想法,都会出问题。37signal的那个家伙说,因为你不用考虑现金和客户,所以,你就不会去考虑现金和客户,这是很有道理的。这玩意儿就跟俩人谈恋爱的时候,吵架,说你他妈爱我还不考虑我的感受啊,哇哈哈,事儿不落在自己身上,雷锋也很难全面考虑别人的感受,这不是态度问题,是屁股问题。估计小乌龟也是这么想的....

我猜十八大以后的经济走向

| 2012年10月23日星期二

  1. 还是会通过投资和发行钞票来刺激经济,这招叫先走起路来再看
  2. 会通过各种手段,降低贫富差距,比如搞一个很高的房产持有税,对于一个家庭第2套以上的房产征收相当高的税,高到你无法把房产作为投资保值的手段,逼着有钱人把钱投到其他地方——
  3. 比如金融投资机构,尤其是政府会鼓励的针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和投资的金融机构,把房产资金有效的转变成实业资本,同时也有效的鼓励出现一批优秀企业,打造一个中产阶级
  4. 刺激服务业(减税、营改增啥的),推动城市化进程,推动就业,这个空间挺大的
  5. 房产价格不会有大的变动,城市化进程还没结束,1、2个亿人要进城;
  6. 36条依然希望不大,一时半会儿很困难;什么时候36条能走起来,才有经济发展大希望


总体不悲观

都是瞎猜的

降低通胀,繁荣经济的有效手段

| 2012年9月10日星期一
要求所有高速公路免费
如果不肯,就猛查高速公路法人代表的行贿行为,杀一批,抓一批、奸杀一批
估计很快全国的高速公路都主动的免费送给国家了
然后物价猛降,经济繁荣,2年赶日,3年超美,不在话下


产品从轻开始

| 2012年5月30日星期三
跟几个同事讨论产品方向和产品内容的时候,观点有两个:
一个说,要学习苹果,推出来就无敌。软件体验好、硬件高性能、内容和服务体系完善。
一个说,要学37Signal,快速发布,快速更新,界面不重要易用就好,功能不要太丰富先试探市场;迭代式改进是一个大趋势。

当人有两个标杆的时候,很容易困惑,因为人家都成功了。
这两件事利弊也比较明显,你大投入大周期做一个产品,一旦废了,伤筋动骨甚至一蹶不振;一旦成功了,就一下子建立了极高的技术和时间门槛,拥有巨大的市场保有量。你小投入、快速发布一个产品,一旦没有起色,你不知道输在哪儿,是因为界面还是因为功能还是因为方向本身?但是这种方式投入小,掉头快,换个方向再做依然有机会。

所以,我琢磨着,学习苹果是很困难的,需要建立在对市场的准确把握上,有iPod,iTouch的基础,使得苹果对产品方向有清晰的把握。学习37Signal,对于创业企业来说是比较合适的。但是37Signal有个不同,它在做创新,它做的领域核心需求不是界面,是易用,他好好的把握住了核心需求,而放弃了界面美观这个要素。而移动互联网,需要做一个把功能精简到极致,把体验优化到极致的产品,产品从精致轻盈开始。

哥杀回来了

| 2012年5月17日星期四
转了一大圈,杀回来。
2012年5月17日,目标9个月。
做个记号。

闲谈科技园和产业升级

| 2012年4月24日星期二
前几天去找新办公室,漂亮的园区,90%被大企业空占着,称的上是僵尸楼。政府一边叫着产业升级转型,一边挥霍资源引进知名企业的二级、三级子公司、分部、呼叫中心来装点门面,我琢磨着,这样不对。

重大的产业升级和转型,不是通过大企业实现的。IBM可以成就微软,却不能转变成微软;雅虎推动了Google的成长,并不能成为Google。成为美国IT产业标志的微软、Google、Facebook、Oracle没有一个是大企业变身出来的,苹果不是,HP不是,Dell不是,几乎都是车库传奇。

我没研究过更广泛的企业历史,但是我相信官方的说法: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转型。而技术创新这件事情,有三个因素限制了大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空间:

  1. 企业的基因
  2. 体制
  3. 动机
你看看,国美不能成为京东,诺基亚不能成为黑莓,吉布森不能成为沃尔玛,中科院创造不出腾讯。

热情、渴望、投入、技术,这些才是产业转型的核心因素,抛开这些,去谈产业升级,就是扯淡。所以,产业园应该把把20家僵尸企业赶出去,把2000家创业企业请进来,真正的产业转型和升级才有大的机会——至少从概率上,这没什么问题。

对了,刚才忘记谈钱了,钱也是很重要的,关键是钱从哪里来,到哪里去的问题。这在我看来是件很简单的事情,管你妈是银行、VC还是PE,你钱给种子期成长期企业,税收怎么优惠;给研发型企业,税收怎么优惠;你的钱放出去给中小微企业,必须有一个什么样的比例。就这样大的政策定下来,就都不是问题了。要相信钱的眼睛是雪亮雪亮的。

政府本来应该是定战略、看长远、设定政策环境的;一不小心,政府近视眼了,看GDP,看注册资金,看缴社保的人数(我擦,这是匪夷所思的一个指标哦);关注银行给国库带来的利润,而忽略了这种高利润的背后给整个国家产业升级带来的损失。

总而言之,都是中央政府不对,中央政府不对的原因我不敢说。但是地方政府的灵活和创新,我还是要赞一句的,嗯,要赞很多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