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很让人怀疑在线的社交是否存在,或者应该以什么奇怪的形式存在。我猜,人都是有非常重的急切功利心,所以,兴旺的社交网站都在符合功利的第一需求。有个姐姐在婚恋网站上踩了两只船,不由得感叹SNS真是个好东西啊,感慨曰“老娘我,四十如虎,半截入土,在SNS的催化下,又焕青春,准备结婚...”
而5G,潜在的规则,似乎过于看重长远,类似如此:你写300篇美文、每天打600个招呼,时间长了,就有很多朋友...。这使得5G后继无力。当然,开心零零幺,不管有多少VC追捧,想必也是如此。
社交这种行为,有几个很不利的因素,有点类似我们常说的时间管理一样,时间投入不少、收益不确定不直接、对毅力的要求比较大. 恰好,这几点撞在人性的普遍弱点上。使得理想化的SNS难以为继。
泛泛而论,于过往模式若邻而言,是交流太少;于流行模式5G而言,是交流太水,这刚好是两个极端,做的好坏,并不是执行力的问题,而是模式本身的问题。
社交的下一步,我猜,应该发展成这样:
- 首先是蜕化成网名,而不是实名;这使得大家表现的更加真实,而不是相反。真实姓名,使得乡愿成为社交网络的代名词,每个人其实并不是真实的自己,象我这么狂暴流氓的人,在5G上表现的这么温文尔雅,大跌我自己的眼镜
- 集成内容而不是独立内容,比如集成各种blog、集成twitter、集成豆瓣、集成google reader share、delicious、集成flickr
- 内容和话题推荐digg的建立,使得我们人以群分成为简单的事情;换句话说,系统在通过内容,帮你推荐社交对象,这可能是对某些话题的一致性,阅读倾向的一致性,互相欣赏的一个度哒哒哒哒;未来可比美pagerank的算法专利,应该是likerank算法
- 顺畅延伸至线下或者形成某种虚拟团体,从而实现社交本身的价值
很明显,这一步,长期专注于内容中心的uchome不成,专注于功能行为而不是专注于内容的,才有机会
4 评论:
看到分享的一直那么些人,发文字的也是那么些人。。唉
实名制只能在小范围内实行。我是不会用实名去sns的。
可能因为我只上这一个sns(5gme),所以还算有热情。如果统计下好友数,每个帖子的阅读次数,回复次数,会比较有意思吧。
嘿,都会留下记忆,这就够了。
发表评论